摘要:新疆喀什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千年古城,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疏勒古乐、英吉沙土陶、岳普湖且力西、麦盖提刀郎木卡姆……经过历史长河淘漉,它们虽然依旧耀眼,可如何走……
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 宋喜群 尚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洪斌
新疆喀什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千年古城,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疏勒古乐、英吉沙土陶、岳普湖且力西、麦盖提刀郎木卡姆……经过历史长河淘漉,它们虽然依旧耀眼,可如何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当地人面临的难题。
“泰山天山根连根,鲁疆人民心连心”,自2010年开始,党中央对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进行调整,山东重点援建喀什地区英吉沙、麦盖提、疏勒和岳普湖四县,重点展开文化交流互鉴融合。纵使相隔千万里,也能在彼此心间奏响同一首和谐曲!
“首先要传下来,不能断了!”山东汉子们的回应铿锵有力。
初秋的喀什,空气中都是成熟瓜果的甜香味道。夜幕降临,记者来到英吉沙县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训练大厅内灯火通明。30名小学员挥汗如雨,正在练习前后滚翻的“毯子功”。结束白天的课堂学习后,他们专门赶来这里学艺。
达瓦孜为维吾尔语,意思是“高空走索”,是当地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杂技艺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迪力·吾休尔是这门绝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曾到世界各地表演高难度动作,因此戴上了“高空王子”的桂冠。
2011年,阿迪力回到家乡英吉沙县招收学员培养传承人。一开始,他只能依靠个人演出收入维持教学,由于演出机会不多,这个民间艺术团一度面临着散伙的困境。
“多亏了山东的朋友!”阿迪力说,山东援建了达瓦孜鲁疆演艺中心,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场地难题,使这门古老绝技得以更好传承。
有了山东的襄赞,英吉沙县非遗小镇也热闹了起来,开始接待八方来客。英吉沙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英吉沙小刀、英吉沙模戳土印花布这三项传统技艺重绽光芒。特别是英吉沙小刀,年销售量达60多万把、产值超亿元,成为当地的“明星产业”。
“当地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交流交融,便是重要举措。”麦盖提县委副书记,日照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王法强说。
在麦盖提县,维吾尔族中的一支刀郎人千年来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狩猎生活。他们善于捕捉幽默、奔放的画面,因而“刀郎农民画”成为一种别致的艺术。
优秀的艺术品类怎能寂寂无闻?为此,山东委派“日照农民画”非遗保护专家来到这里,梳理历史渊源和传承情况,最终让“刀郎农民画”一次性申遗成功。
艺术在交流中交融。根据当地代代相传的热孜亚与赛丁的爱情故事,山东和喀什两地文艺工作者排演出现代舞剧《疏勒之恋》,在多地公演,引起轰动,被称为“西域版的《梁祝》”;根据班超投笔从戎,在古疏勒城屯田拓荒、定远边土的传奇人生创排成的大型歌舞剧《班超》亮相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一时万人空巷。
而在创排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和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时,两地的艺术家巧妙地将刀郎歌舞与山东秧歌结合起来,演出引来无数喝彩。后者还一举摘得了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
如今,文化交融已形成互动机制:“喀什文化齐鲁行”每年组织喀什地区文化机构赴山东参加50余次文化交流活动,《达瓦孜》《顶碗舞》等经典节目在齐鲁大地上演,上千万人共享文化盛宴;“齐鲁文化喀什行”常态化举行,艺术联展、采风创作、交流演出等活动让喀什人连声叫好。特别是“名师带徒”系列帮扶活动,由山东文艺家一对一结对“传帮带”喀什学员,受到热烈欢迎。
“文化之树如何根深叶茂?鲁疆携手让文化惠及两地人民群众。”岳普湖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苏燕飞说。
四面环沙漠的岳普湖县如何发展?山东援疆先后投入资金2亿元,打造了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将风沙线“巧变”风景线——山东援疆新建演艺中心和历史文化民俗馆,排演了舞台剧《多彩岳普湖》,推出婚礼活动“情定达瓦昆”。
文化正变成新的文旅供给:去年一算“文旅账”,该景区接待游客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00万元。
不仅如此,在刀郎故乡麦盖提县,还建起了刀郎画乡景区和塔克拉玛干N39°沙漠旅游景区,探索“非遗+旅游”发展模式,开展非遗展演、非遗体验活动,农民画、民族乐器也从业余爱好变成了旅游产品,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实施润德润智润心‘三润’工程,是山东援疆文化润疆的总抓手,今年,我们进一步走深走实,创新开展‘文化大巴扎’100场文化下乡演出,与各族群众同频共振,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协奏曲。”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袁良说。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