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文化传统”为“文化张力”

次浏览

摘要:淮河文化悠久而厚重,如何激活其当代生命力?记者近日采访了安徽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徽大学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

  淮河文化悠久而厚重,如何激活其当代生命力?记者近日采访了安徽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徽大学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崇旺,他认为,应当强化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开发利用,造就高水平文化建设队伍与项目。

  淮河文化具有四大特征

  记者:淮河、长江,把安徽划分为淮河以北、江淮之间和皖南地区三大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您认为淮河文化有什么特点?

  张崇旺:我认为淮河文化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悠久性。淮河流域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淮河文明。二是厚重性。淮河文化纵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走进淮河大地,就如同走进了中华历史的大课堂。如大禹治水,是中华“治水文化”的滥觞;老庄哲学、孔孟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源头,闻一多认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老子《道德经》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政治家。三是过渡性。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南北的气候、农业、风俗等皆有比较大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淮夷文化与楚文化、吴文化的交融汇合,以及我国文化史上的北风南渐和南风北渐现象,皆离不开淮河流域这个过渡地带。四是坚韧性。淮河流域位居天下之中、南北过渡带,曾经战乱灾荒不断,但不屈的淮河儿女有着坚韧的抗争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农村改革先锋的“小岗精神”、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坝精神”等,无不彰显着淮河文化的坚强韧性。

  传统文化资源关乎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记者:淮河流域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与皖北地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建设,有怎样的关联?

  张崇旺:淮河流域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与皖北地区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供给,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蚌埠市“花鼓灯”特色文化建设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及皖北很多地方常年坚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离不开皖北丰富的梆子戏、泗州戏、推剧、花鼓戏等戏曲资源。

  其次,皖北拥有众多文旅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囊括了萧县书画、砀山唢呐、蚌埠花鼓灯、临泉杂技和马戏、界首彩陶、阜南柳编等各类传统文艺样式。应当依托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传统、强大文化张力,打造文化乡镇和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乃至形成文化产业链。

  造就高水平文化建设队伍与项目

  记者:您认为,当前皖北文化发展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开发利用,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崇旺:皖北历史文化曾经辉煌灿烂,但不可否认其现实影响力仍然有限。主要体现在:一是皖北文化的挖掘阐释不够,目前安徽的淮河文化研究力量比较分散。二是缺少发展皖北文化的抓手,缺少实质性带动乃至推动皖北文化建设的大项目、大工程。三是皖北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

  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开发利用,我觉得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成立高级别高水准的淮河文化研究平台,深度挖掘淮河文化核心价值。二是加大皖北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谋划落地一批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和文化建设工程。三是加强皖北文化建设人才的组织和培养,建议实施“皖北文化英才工程”,设立文化大奖和文艺创作基金,努力造就高水平的皖北文化建设队伍。

随机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