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新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次浏览

摘要:7月30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

  7月30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于2014年立项,2020年结项,并获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优秀等级。结项成果获批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并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本次座谈会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温州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媒体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会,萧放带领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组主要成员和江西教育出版社参与该书编校工作人员与会。江西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陈骥主持会议。

《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新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尹栾玉教授在致辞中对萧放教授项目研究团队优秀成果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江西教育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的长期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不同学科就传统礼仪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进行广泛而更深入的讨论。

  该书主要著者萧放介绍了项目研究历程与成果情况。他从传统礼仪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出发,重申了项目研究的初衷,他表示,民俗学学术研究不应只在书斋中做学问,而应充分回应社会关切,为人生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慧。项目组将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寻找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规范、润滑、连接作用的方式,服务于当前的国家文化建设。

  陈骥对该社的学术出版情况和该书的出版过程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江西教育出版社有着良好的学术出版传统,曾出版多部大家名作,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作为出版社非常重视的学术著作,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期待未来积极对接前沿学术研究进展,出版更多传统文化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吕微研究员认为,如何使风俗习惯适应当代社会并且为当代社会服务的风俗研究是有目的的并具有实践性质的,移风易俗的目的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他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与“法”的关系,结合现代社会的特性,提出现代社会具有“援法入礼”的可能性,认为法的精神融入礼仪是礼仪重建与传承、移风易俗的根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评价该书从民俗学、社会学角度切入讨论礼仪重建与当代社会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他结合自己多年来对于家庭研究和丧葬礼仪的研究心得,指出“家庭”在社会学、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该书正是在古代家礼传统和当代民俗学人生礼仪研究之间找到了连结点,书中综合运用多学科成果,展示出当代社会礼仪研究的诸多延展性。周飞舟还以社会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视角讨论了“礼”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阐述了礼仪传统与中华文明根本性价值之间的密切联系。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民俗研究》期刊主编张士闪教授充分肯定了萧放项目组人生礼仪研究的重大意义,并从自己近年来提出的礼俗互动概念出发,强调礼仪在中国民俗学研究和乡村研究中的重要性。他结合《有礼如仪: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田野成果的丰富性,认为书中部分田野个案将区域研究与村落研究相结合,具有长远意义和价值。他还高度评价了本书“回到思想史”的研究路径,以及书中在兼顾理论与田野的情况下对民俗学学科如何服务当代社会发展的路径思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勃研究员从民俗学学科本位出发,认为本书通过将祭祀礼仪纳入人生礼仪范围,丰富了对人生礼仪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体现了民俗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时,本书体现了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相贯通的民俗学范式,从传统中找寻资源是礼仪重建和传承的可行和必然之路,而礼仪重建和传承更离不开对当代现状的全面把握和深刻洞察。此外,研究团队对重建礼仪文化的倡导和建议体现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建设的理论追求,她认为,学者站在当下,立足重建和传承,需要对重建和传承情况进行观察,总结经验,提出理念和举措方面的建议。

随机内容
友情链接